普通護岸采用石、磚或混凝土剛性護岸,對防止水土流失、保持堤防強度和防洪有較強的防護作用,但體積大、造價高,堤防與周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結合不夠,親水性不適合小空間施工和局部壩坡防護。
在這種護岸之后,生態(tài)護岸得到了發(fā)展。為了兼顧防洪和親水性,堤防結構通常比較復雜,造價較高,而且往往含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化學產品,但容易破壞周圍環(huán)境。
生態(tài)護坡杉木樁在護坡中也能很好地與周圍環(huán)境相結合,結構簡單,造價低。技術方案為生態(tài)護坡樁,在岸坡上置換一捆植物材料,沿若干緊密耦合的固定梁布置護坡樁和坡腳線,并通過植物材料釘在岸坡樁上。
護岸樁可采用松木防腐處理,固定樁可采用松木防腐處理或混凝土樁??拷鼧俄?shù)陌疾刍镜扔谥参锊牧霞庸ち旱母叨龋疾墼O置在靠近固定樁的側面。水平上下邊界堆疊形成圍欄,圍欄捆綁固定在相鄰的固定樁上。
杉木樁沖孔樁基礎:采用正、負水交替沖孔。根據(jù)泥面標高控制沉孔深度,控制水頭部水流,確保沉孔深度與樁端設計標高一致,避免沉孔深度過深。
沉樁、穩(wěn)樁、固樁:由兩名作業(yè)人員將樁吊沉至設計高度。為減少樁后土體和充液管袋對杉木樁水平力的影響,保證護岸結構施工后樁身在水平力作用下不前傾,建議按10:1的角度打樁,前后樁應置于樁前緣后15cm處,前后樁用倒釘固定。用于定位和支護的樁架應保證沉樁后的淤泥土達到基本固結(不少于6小時),樁身可不浮、不搖地拆除。盡量延長通道側的支撐時間。保證樁深垂直度,連接嚴密。樁深下端應控制一定的空隙,以減少水土流失和塌方。在樁頂以下10-20cm處水平釘一排木樁,并在外口設置斜撐。